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李孔岳:为什么每个人都该学点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6-02

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可以解释婀娜多姿的生活和形形色色的人生;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生活的方法论,可以编织我们灿烂的生活和人生的华美乐章。

 

一、什么是经济学

古希腊历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公元前440年左右到公元前355年),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色诺芬用“经济“一词来概括奴隶主对生产、经营和财产的管理,他认为,奴隶主的经济任务,就在于管理好自己庄园的财产并使之不断增值。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当代,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个人、组织、国家)行为选择的一门学科。研究个人的行为选择学科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但经济学研究个人行为选择有其独特的逻辑(理性选择),具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这个人的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是做企业家,当教授,记者,职业经理,还是为官(目标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你有没有什么强烈的偏好,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厌恶。假若你特别讨厌做学问,那你就不要考虑当学者或者教授,这就可以将当教授的人生道路从你的“目标集”中剔除。然后在你偏好的目标集中进行比较选择,这要用到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步,在经济学上统一假设为人的行为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是衡量人们幸福满足程度的一个指标)。

第二步:假设的你的行为目标是为官,接着要分析你拥有什么样的资源禀赋?你有怎样的家庭背景、个人关系网络?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潜力?与别人相比,在那些方面有优势,在那些方面有劣势?这一步是行为的约束条件。

第三步:再接着分析你的操作技能。为了达到目标,你是喜欢脚踏实地、勤奋刻苦,还是喜欢投机取巧?投机取巧会有什么风险?风险有多大?代价有多高?这一步叫理性选择,也就是实现目标的成本和收益核算。

简而言之,经济学的个体行为分析逻辑就是:
一是假设每一个人行为目标是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二是实现目标的行为选择要受到自身稀缺资源的约束;
三是追求行为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核算。
当然,这里的成本指的是机会成本,而非沉没成本,收益指的是预期收益。什么是机会成本昵?打个比方说,有两个女孩你都喜欢,但只有一个可以选择做你的妻子,你选择其中一个而放弃的另一个就是你行为选择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你再一次进行决策之前已经发生的成本,而这个成本无论如何已经无法收回。比如,你带着自己的小孩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突然发现电影票丢了,而且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回电影票(沉没成本),这时你是选择重新买票看电影,还是打道回府?如果你选择重新买票看电影,那你就是经济学的思维。然而,很多人无法摆脱沉没成本的阴影,比方说,大学生失恋了,忧心忡忡,不再奋发读书,甚至自杀,令人叹息可恨,皆因没学经济学!而领悟经济学的人就会坦然,天下何处无芳草,寸土哪方不埋人,一笑泯恩仇。

综上所述,每个人可以说,天生就是“经济学家”,因为人天生就会计算。
计算什么呢?计算成本与收益。
现实中,我们面临诸多行为选择,比如说,是整天忙碌拼命挣钱,还是多陪父母妻儿?周末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还是叫“外卖”以节省时间?是自己做家务还是请个保姆?是从政还是经商?找对象是找有经济基础的、长得漂亮的、有权力背景的、还是有文化素质的?等等。应该说你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并做出选择。你之所以这样选择而不是那样选择,是因为你通过计算后觉得这样选择更划算。

所以,我经常用一句大实话来注解什么是经济学,那就是经济学是研究做一件事“是划得来还是划不来”的一门学科(这句话带有“真理”的成分,它来源于我儿子给予的“启发”)。你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这样做相对来说收益较大成本较小;你之所以不那样做,是因为你觉得那样做相对来说成本较大收益较小。在可以做的各种选择中,你做划得来的事情,不做划不来的事情;而在可以做的各种“划得来”的事情中,你做“最”划得来的事情。这就是经济学,没必要太玄乎。

二、经济学与人生

为什么要谈人生?
一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份人生,有讨论和对话的基础;
二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份人生,而维系一份人生的确不容易,所以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一大主题。
在人类社会科学诸科学中,经常谈论人生道理的大概有三种人: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而在社会上,“人生问题”的职业谈客,便是作家、教育工作者、教师以及牧师、神父等等。比如说“作家”,包括小说家、诗人、报告文学家、散文小品文学家、记者等等,他们用创造出或记录下的形象来刻画人生,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受,写进作品中去,用张三的嘴赞美,用李四的嘴骂人。又比如“社会教育工作者”,以青少年为对象,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向那些未成熟的心灵,“灌输”一些鼓励人们“天天向上”的生活哲理。但在这众多声音中,经济学家的声音却历来十分微弱。人们(包括一些经济学者在内)通常把经济学单纯地理解为:对国家、对社会来说,是如何管理国民经济或经营企业的学问;或者对个人来说,如何“发财致富”的学问。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并且的的确确经常在不同场合谈论人生问题。区别只是有的人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可能很专业,或者可能很业余,或者可能很外行。我的讨论希望有助于提高大家对经济学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大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增进对人生的感悟。

1、行为百态

有人乐善好施,有人自私损人,有人则对他人漠不关心;有人豪侠仗义,有人忘恩负义,有人不择手段;有人宁愿独身,有人却愿多生孩子;有人怕死,有人自杀……等等,人生中的各种心态、事态、情态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其说是不同类型的人所具有的不同人生态度与行为特征,倒不如说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价值偏好与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时所做出的选择。经济学家不认为有疯子这一事实。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疯子的时候,无非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与众不同。而在经济学家的眼中,不过是他有独特的偏好、与众不同的目标取向,从而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表现出了独特的行为方式。

2、宽容与互利

尽管人的选择及其行为各种各样,人的追求多姿多彩,人生的轨迹形形色色,但经济学认定,人们之所以这样行为而不是那样行为,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从大的方面我们称之为人生观、价值准则或价值取向,从小的方面我们称之为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偏好,产生不同的人生目标,从而就有了不同的个性、生活态度和不同的活法——这意味着相互兼容与尊重。经济学里的一切竞争,说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相互冲突。人际关系难处,说到底是因为相互之间利益的对立。所谓“宽容”,除了要理解别人的个性、尊重别人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在人世间一切利益冲突之中,尊重别人,追求自己利益的合理动机与合法权利。 官位就那么几个,你想争别人也想争;做买卖发财的机会难得,你想发别人也想发;职称评定时总会有“名额限制”,你想评别人也想评。大家都有同样的动机与同样的权利,于是就有竞争,就有“排挤”,都是“你死我活”的事,于是会做出许多手脚,说出许多难听的话,干出许多难看的事。小事如此,大事也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斗争与我们生活之中婆媳吵架婆婆妈妈之类的小摩擦,规模不同,基本性质上是一样的。

你维护自己的权利、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的时候,你应想到别人也自然会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谁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宽容”就意味着你必须理解这种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合作——合作就意味着互利。

有了宽容,也就能有“幽默”。所谓幽默,我想其要义首先在于“宽容”和“理解”,在于对一些奇特的东西以至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报以会心的一笑,在于对我们自己做不出来的事的欣赏,从而包含着对个性的尊重,幽默有时也是“讽刺”,但幽默的讽刺与嘲笑、嘲讽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前者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事也给予一份理解、宽容。大家一笑之下“泯恩仇”,而不是用尖刻、仇视的态度去加以评击、讥讽。经济学是宽容而幽默的。

3、分工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包括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不可能全部由自己生产,而必须依赖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这就是社会的劳动分工。正是劳动分工使我们走入了现代社会,正是劳动分工使我们每个劳动者有了一份职业,而职业的稳定则使我们提高了工作技能,从而增进了工作效率,扩大了社会财富。同样,正是劳动分工及其分工深化,又迫使我们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不得不将生命托付给不同职业的人,否则不仅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甚至几乎无法活下去。于是我们吃饭靠农民、穿衣靠纺织工人与缝纫师、医病靠大夫……分工(或专业化)就意味着我们将生活的长链栓到了每个人身上而使之成为社会整体(或有机社会)。

我早上从床上爬起来,发现自己还像往常一样活得好好的,心中不禁充满感激之情:回想过去的24小时,吃饭没有食物中毒(感谢粮农菜贩),出门没有碰上交通事故(感谢交通警察维持秩序、感谢司机按章驾驶),睡觉没有碰上房子倒塌(感谢建筑设计施工人员)或者没有小偷入室(感谢治安人员)……。

人的生命是那样脆弱,24小时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风险——想想面包师有可能错把毒药当成面粉、司机驾车打盹、光天化日之下随时随地有人打劫、房子随时可能被坏人炸掉或因质量问题倒塌、热水器可能会爆炸、煤气管道会漏气等等,我们一天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可见,我们一天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与别人相关,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依赖于千千万万个与我们生命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人。 不少人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或职业无足轻重,但从生命的相互关联与依赖的角度看,则没有一项工作是无所谓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你的工作是每个人生活长链中的一环,而一环出问题就会导致整个长链的不顺畅;另一方面,分工和专业化将导致规模经济或大规模生产。所以,一旦我们选择一份职业而参与社会分工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做一个依靠别人并且也对别人负责的“人”,这就是“职业道德”。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这种“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就越明显。

如前所述,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每个人选择哪一个行业既与社会的需求也与他自己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有关。由于在行业间流动是有成本的,所以大多数人都基本稳定在各自的行业中。价格的波动有时会有利于一种行业,有时则不利。如果人们在有利于自己的时候就提供较好的产品或服务,而在不利的时候则提供较差的产品或服务,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是大有问题的,小则成千上万的人会因此生活不便,大则许多人会因此送命。更为严重的是,当人们在没有享受到别人提供的道德服务时,他也不会提供这种服务,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充满不测与人祸的社会。

end

李孔岳,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EDP教育联盟主席、中国EDP教育联盟首席经济学家,担任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顾问。主要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与产业组织,企业战略管理。出版专着《目标、效率与治理结构的选择--对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应用研究》,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和参与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和参加汕头、肇庆、梅县等多项政府战略规划课题研究。

李孔岳教授同时也是香港公开大学的特聘教授,为香港公开大学MBA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堂精彩的课程。

【好课预告】

李孔岳教授主讲的高管实战课程《亚太区管理策略研究》,在这里你可以获得:

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论

国际商贸发展趋势解读

未来市场环境变化预测

商业策略制定落地指导

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的商业大势!识别二维码免费预约课程席位(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点击此处抢座,席位有限,请务必提前报名,谢绝空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