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专访曾湘泉教授:新形势下我国就业工作的新挑战

发布时间:2016-10-27

版权声明
▪  根据《求是访谈:新形势下我国就业工作的新挑战》采访整理,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官网(http://slhr.ruc.edu.cn),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向人大人力资源公众号申请

 
 
李克强总理在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增长主要就是为了保就业,“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很大压力和隐忧。”那么,为什么说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是什么?各级政府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求是访谈》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为我们详细解读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主持人:赵梦姣
访谈嘉宾: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精彩
观点
 
■ 从宏观经济来讲,保持经济增长除了要考虑稳定物价、通货膨胀之外,充分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 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干部的数量是有限的,大企业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其招聘需求增长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因此,大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不是这些大的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而是中小微企业。
 
■ 中小企业是我们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政府应该借鉴中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经验,给予中小企业创业制度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通过新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来提高岗位需求。
 
■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不相匹配。
 
采访
记录
▪   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求是网:
2016年5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您怎么看待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呢?
 
曾湘泉:
判断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要将劳动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加以考量。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量较大从“十三五”时期的情况来看,劳动市场的供给量很大。大量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两类人群,一类是毕业生,包括每年700多万高校毕业生和500多万中等院校毕业生;另一类是农村劳动力,中国现在的经济活动人口是7亿多,其中3亿多人在农村,这部分劳动力最终还是要转移到城市就业的。
 
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量降低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岗位需求降低。“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就业岗位的需求也会随之降低。其次,机器替代劳动力导致就业岗位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很多工厂就会以机器替代人,这样也会使就业岗位进一步减少。再次,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减员规模扩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为例,其减员的规模预计达到180万人。
 
从目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情况来看,中国的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从宏观经济来讲,保持经济增长除了要考虑稳定物价、通货膨胀之外,充分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   织牢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经纬线”
求是网:
李克强总理在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有两个,一个是高校毕业生,一个是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是“经”,农民工就是“纬”,织牢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经纬线”,新的发展动力才能形成。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曾湘泉:
我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高校毕业生,一类是农民工。
 
一方面,农民工就业问题中国实现工业化,要解决的不是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而是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农民工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长期来看,农村劳动力就业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工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很多农民工实际上已经是城市的产业工人,但是他们没有享受到城市的一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等,而这些方面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增多。随着技术进步和土地流转的发展,农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会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释放出来,这对中国的就业工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过去,中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其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近些年,制造业不断升级,服务业蓬勃发展,对大学生劳动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第二,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庞大。在1999年大学扩招以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不到100万人,而现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是700万人左右。
 
第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过去,大家一直认为大学生就业就是要当干部,要到编制内,如政府、学校、医院等等。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干部的数量是有限的,大企业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其招聘需求增长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因此,大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不是这些大的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而是中小微企业。
 
第四,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对不足。在当前中国企业转型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种新经济、新业态,给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   就业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求是网:
您认为,各级政府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呢?
 
曾湘泉:

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特别强调了就业工作在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应该学习好、领会好就业工作的政策要求,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相关精神,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好就业工作。

 

第一,各级政府要抓好就业信息工作求职者应聘与企业招聘之间有一个复杂的匹配过程,而信息不对称给这一过程造成了许多障碍。现在,求职者找工作一般都是通过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三大网站,而这三大网站都是外国人投资开办的。各级政府要重视就业信息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广大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流转。

 

第二,各级政府要重视创业现在,传统的企业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裁员之后还会释放出一部分劳动力,而创业可以带动更多人就业。中国经济之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活了社会和各方面的资源,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激励作用。中小企业是我们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政府应该借鉴中国经济在90年代迅速发展的经验,给予中小企业创业制度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通过新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来增加岗位需求。  

 

第三,各级政府要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大学扩招使得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出现了“就业难”,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出现“招聘难”。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不相匹配。政府要高度关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及时调整高校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曾湘泉教授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德国劳动研究所研究员等。

2016年6月8日,中国人才研究会工资福利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曾湘泉教授被任命为首任会长。

主讲课程:劳动经济理论、中国劳动经济问题研究、劳动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收入分配及薪酬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山东教学中心推荐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领导力发展硕士学位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财务管理硕士学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