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人大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

发布时间:2013-04-16

  4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在海南举行。



  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英国48家集团副主席麦启安(Alistair Michie),胡智荣文化基金发起人、爱浪凯旋集团董事长胡智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担任讨论嘉宾。本次分论坛是博鳌亚洲论坛历史上首次由中国高校承办的活动,也是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议题首次进入博鳌论坛。

  下午2点,主持人陈雨露校长宣布“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开幕,引导嘉宾围绕中国推进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应怎样推进等话题展开讨论。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瞭望新闻周刊、新京报、环球时报、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30家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人民网、新浪网为论坛制作了专题页面,腾讯网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

  赵启正:以分论坛为契机推广公共外交的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首先发言。他谈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而国家关系的基础是民间互相的理解。但目前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尚浅,了解较少,而让外国的公众认识真正的中国,认识我们发展诚意,也认识我们发展中的不足,这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赵启正认为,语言、生活习俗和信仰的差异是目前跨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中的重要阻碍。公共外交实际上属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在不同的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之间促成对话和交流。中国公共外交力求通过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高校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推动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普及公共外交理念和实践上责无旁贷。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增加,这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赵启正说:“外国人重视了我们,我们愿意把中国的知识情况说出去,外界环境的需求和我们的要求刚好一致,现在是中国公共外交最好的时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坛把我们公共外交的智慧推出去”。

  陈雨露:办好中国高校第一家公共外交研究院

  在与嘉宾的交流讨论中,陈雨露校长指出,近期中国在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上取得了双丰收,“公共外交”一词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出现在博鳌论坛的平台上,引起了社会关注。

  陈雨露校长说,公共外交的概念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战略,毫无疑问这应当是一个国家战略;第二是实践;第三是学术,要回归学术,进行学术总结,并指导下一步的实践。大学要在公共外交中做出核心的贡献,就是要沿着这一概念界定,沿着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在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功能中,应把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大学应该立足于学术阵地,推动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化系统化,使公共外交深入人心,让公共外交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真正能够发挥更加持续、系统、深入的作用。

  陈雨露校长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正在筹备成立公共外交研究院,要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加强高校的智库作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中国高校中首个公共外交智库。即将建设的公共外交研究院将着重研究如何解决公共外交现实面临的问题,包括战略层面、项目层面的问题。同时要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积极承担起公共外交实务培训的功能。

  “如果大学智库能够真正实现这样的发展,我认为公共外交事业就真正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陈雨露校长说,未来的公共外交研究院将继续由新闻学院赵启正院长带领,并期望通过本次分论坛,能联合中外各界公共外交领域的专家学者,把中国高校的第一家公共外交研究院办得更好。

  库恩、麦启安:希望以公共外交为窗口看见更真实的中国

  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英国48家集团副主席麦启安结合自身在中国的生活见闻,发表了对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看法。

  库恩博士是《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作者,他结合在美国CNN等电视台工作的经验表示,中国媒体的宣传工作做的很多,也会讲故事,但很多时候外国人好像在听中国的故事,实际上根本没关注。人们真正关注的时候,95%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而不是有好东西的时候。“中国需要加强负面报道的公共外交,这可能是你讲述故事的最佳时机。”

  麦启安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世界间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我觉得介绍中国故事非常重要,但是应该由中国人自己做,中国在公共外交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想给大家一些非常简单的回答:最大的挑战就是把这些政策变成行动。”公共外交是一种创新的中国对外交流的方法,注重和听众、受众进行互动,要了解他们要了解什么,这种方式能让外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

  孙萍、于丹、胡智荣:全民公共外交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孙萍从亲身故事入手,讲述了以京剧为媒介,促进中华文化走向欧洲、美洲国家公共外交实践经验。并介绍了在陈雨露校长和赵启正院长的支持下,已经策划推出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工程。孙萍教授表示,希望用图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促进文化传播和公共外交。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讲好中国的故事,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是自然而然、心平气和传递的过程。公共外交更多看重的是生活方式,是个体在文明中所享受的成果。“公共外交是一种全民表达,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沟通。”胡智荣文化基金发起人、爱浪凯旋集团董事长胡智荣用自己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事例,展示了公共外交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切实做好中国公共外交,还需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百姓的幸福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基础。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讨论阶段结束后,现场嘉宾回答了在场观众的提问。赵启正院长回答问题时总结说,“时代呼唤中国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要想获得成功有几个要素,一是,凡是有机会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人都要有一种公共外交的自觉。第二,表达公共外交就是表达与自己身边的你自己的真实的中国故事,不必特地去整容,你只要洗干净脸就可以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必将是世界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国,更加信任中国,能够帮助克服对中国有偏见的见解,中国将有更多的朋友。”

  陈雨露校长为分论坛做了总结,他指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午的演讲中强调亚洲文化、文明正处于重新发展复兴的过程中,亚洲人民希望通过内部的跨文化交流得到互信,得到共同发展,亚洲人民也希望通过与其他各州的跨文化交流来获得互信、合作、和平,获得共同发展,进入平等繁荣新的世界秩序。

  亚洲博鳌论坛成立于2001年2月,目前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同时,博鳌亚洲论坛也是中国近年来开辟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是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积极的实践者、推动者与支持者。中国人民大学每年都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学生有大量的国际学术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承建了十三家海外孔子学院,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已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在校内外积极普及、推广公共外交。中国人民大学在陈雨露校长的带领下,目前正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栋梁人才。

  通过承办此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以高度的学术自信与文化自信,以及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方面的深厚积淀,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公共外交理解的交流和碰撞,倡导全国各大高校及普通民众,加大对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领域的关注与投入。